保護頭腦‧快樂回憶─預防失智症從現在開始!

精華摘錄】2012優築生命教室

保護頭腦‧快樂回憶─預防失智症從現在開始!

時間:2012.06.30

地點:台北精神健康學苑

主講:歐陽文貞

   署立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主任

   台南精神健康學苑執行長

1343380967-3198732194_n

從《明日的記憶》到《被遺忘的時光》,大眾媒體及電影、文學對老年失智症的探討,顯示「失智症」已成為社會關注的議題。台灣自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現階段老年人口佔10-11%,台灣患失智症的老人比例約5%,較美國10%低,然而,原因未必是台灣的老年人健康狀況較好,可能來自許多失智症患者未受到診斷,或診斷後沒有獲得良好照顧,而較快進入臨終階段。即將進入老年社會,無論政府、醫界或民眾,都需要有所準備。六月份優築生命教室講座中,署立嘉南療養院高年精神科歐陽文貞主任即帶領聽眾認識失智症,了解保養頭腦、預防失智的方法。

 

許多人常常覺得自己記性不好,話說到一半忘記自己講到哪裡,或者不記得剛認識的人的姓名,而懷疑是不是腦袋出了問題?歐陽醫師說,這些狀況只是頭腦負載了過多的資訊,就好像電腦同時接收數個指令,難以處理而當機。

 

失智症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常見的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此外,巴金森症、腦外傷、營養缺乏等也是可能的病因。患者的腦部退化,記憶力、思考、判斷、理解、語言及學習能力下降,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患者可能不曉得自己身在何處、忘記東西放在哪裡,感覺時間好像出現了一段空白,中間的過程被橡皮擦抹去一般,完全沒有蛛絲馬跡可循。由於腦部功能受到影響,患者也常出現情緒與行為的障礙,例如,原本性情溫和的人變得暴躁易怒、自言自語、反覆遊走、對生活失去動機、暴食或厭食等,令家人或照護者不知所措。

 

照護者及患者的家庭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在台灣,患者多半由配偶或年長的子女照顧,常常出現「老人照顧老人」的狀況,體力不堪負荷。與患者溝通困難、照護者社交孤立等狀況,也常讓照護者感到挫折,產生憂鬱、焦躁情緒,甚至出現失眠等身心症狀。事實上,照護者的情緒對患者也具有感染力,透過相關協會與團體、尋求日間留院與機構式照顧等,都能提供患者與家人更多的支持。

 

很多早期的失智症患者,尤其是比較有社會歷練的人,會運用一些技巧,有意無意地隱藏認知功能退化的事實。譬如,無法回答別人的問題時,就反問別人:「那你說說看呢?」說錯話時,用「我是故意跟你開玩笑的」來帶過。所以,平時應該定期檢測記憶力與認知功能,以免延誤治療時機。年齡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不代表每位老人都會得到失智症,良好的頭腦保養可以延後腦部退化,因此民眾要有所警覺,但也毋須過於緊張,徒增壓力。

 

歐陽醫師強調,想要預防失智症,「存腦本」是非常重要的。從年輕時好好鍛鍊腦力,年老退化時就有較佳的基礎──用心體會生活的情境,從工作與活動中建構自我價值感,均衡的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常保愉快的心情,都是保養頭腦的好方法。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