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2/12/06公佈COVID-19疫情對台灣精神健康指數之影響。自9月30日至10月2日,依性別、年齡、居住地控樣,隨機抽取1,102位20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電話訪問(有95%信心水準可代表母群)。調查COVID-19疫情對精神健康之影響;以及台灣社會「死亡態度」之現況。
最主要有以下有趣且重要的發現:
- 後疫情時代,估計高達2萬人《精神健壯程度》堪憂
受疫情影響精神健康指數變不好之人數占本次調查人口之27.7%,換算為台灣成人人口數,約443萬人受影響,使得精神健壯程度受到不良影響。特別在”生活掌握”指標上有明顯影響: 36.6%的國人認為缺乏歸屬感、22.2%國人不認為將來會更好。心身健康方面,三症狀創新高:睡得不好(40.2%)、感到焦慮緊張(41.1%)、記性不佳(40.2%)。
精健會認為在後疫情時代,政府必須正視經濟問題,以及貧富差距對國人造成的精神衝擊。雖目前已有振興方案改善國人受疫情出現的經濟困難,但不應一味的用金錢去解決金錢問題,應該正視金錢帶來的精神生活問題,去補足社會中對精神資源的需求以及困難。此外,社會氛圍不應單以經濟狀況評斷個人的價值;個人意義價值創20年新高(81.01),隨著時代的演進,價值不再只有收入,家庭之間的互動、人際之間的連結、個人興趣的培養茁壯都應該是國人提升精神健壯度與精神靭性的方向。
- 後疫情下國人對死亡恐懼嚴重影響《精神健壯度》。
今年新增死亡態度調查題項,發現有217.6萬高死亡恐懼者 (13.6%),精神健壯程度不及格(77.8) ,其中女性比例顯著大於男性、青壯年比例(20-40歲)大於其他年齡層;且發現兩者有顯著相關性,越恐懼精神健壯度越低(相關係數=-.301);顯示死亡議題對於國人的精神健壯程度有待加強,期望政府能增加生死觀教育,以及改善生存環境的穩定,避免產生的過多焦慮,減損精神健壯程度。
2022精神健康嘉年華12/17@圓山花博–花海廣場
你知道臺灣也有「臺灣精神健康日」嗎?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01年成立精神健康日暨心靈啟航論壇,宣示每年12月第三個星期六為「臺灣精神健康日」迄今已逾二十年,藉由舉辦精神健康嘉年華傳達提昇精神健壯程度的重視與關心,成為《三五成群心靈成長團體》與〈有緣〉朋友同享精神樂活的年度盛事。今年度比照過往結合公益市集及腦展闖關主題,依據場地特性增加古蹟導覽巡禮,從「三五成群」、「與土地、歷史、文化連結」的角度出發,與導覽老師一起走訪圓山古蹟,透過了解在地環境、歷史,連結土地與文化,促進腦內神經迴路的正向發展達到豐富自我精神內涵的目的;鼓勵親朋好友一同參與,增強人際親密感,達到促進精神健壯的目標。
腦力壓力網路檢測量表
精神健康基金會鼓勵每個人除了自我覺察,也能使用工具性量表自我評量,以客觀數字做為參考。若能紀錄不同時期的分數,更容易找到自己精神健康基準點。
- 精神健康指數評量:人的精神生活是整體的,壓力太強的時候,很可能其他面向會受到影響,如:個人價值面、家庭功能面、生活掌握面,可能有高低起伏變化,量表檢測結果可以增加參考訊息。
- 心身壓力反應量表:關心自己心身壓力的承受狀況,多了解腦力對外界要求的負荷狀況。
- 腦保養量表:檢視自己生活中,生理和心理面向保養頭腦的實踐功夫是否到位。
- 思覺功能自我檢測表:對思覺功能表現有所了解。
- 孤寂感檢測表:了解自己的孤寂感程度。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是由精神科專業醫師和熱心社會公益者所組成,自2001年成立以來,我們以腦科學知識為基礎,闡揚精神健康、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之意義,並致力於精神健康之道的推廣,宣導對精神疾病的正確認知,以期提升國人的腦、心理與自我健康水準。
我們的使命:
|預防勝於治療,不僅關懷弱勢,更要積極防止弱勢產生。
|消弭社會孤島,重建人際正向連結。
|啟動台灣生命建設工程,營造幸福敦厚社會文化。
我們的策略:
|推廣以腦科學為本的精神健康教育
|提倡鄰里關懷的精神健康全民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