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柒、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年年上升
#評論人:簡意玲(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2022統計資料,15-24歲青少年族群死亡原因中,自殺排名第二,自殺死亡率每10萬人有10.7人!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一直在上升。
#評論:這篇評論強調了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上升的問題,並深入探討了背後的心理健康因素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以下是幾個主要觀點的分析:
- 心理健康問題與社交環境的關聯: 研究顯示,憂鬱症、焦慮症和睡眠障礙是影響青少年自殺風險的主要因素,這些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關係和同儕互動息息相關。青少年處於人生的過渡期,面對升學壓力和自我認同的挑戰,而數位媒體的普及又帶來了更多的社交比較,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壓力。這使得他們更容易感到孤獨、焦慮或低落,增加了自殺的風險。
- 社會支持與關懷的必要性: 青少年正處於人生中的關鍵成長階段,正確的社會支持與關懷是至關重要的。家庭、學校和社會各界應共同攜手,提供青少年適當的心理支持和引導,幫助他們建立健康的自我認識和積極的心理素質。當青少年面臨心理困擾時,及時的專業介入和陪伴能夠有效減少悲劇的發生。
總結: 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上升的問題,不僅是健康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減少自殺風險,需要多方面的合作與努力。家長、學校、社會和政府應攜手合作,建立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支持系統,提供心理健康的資源,減少悲劇發生的機會,並營造更積極、友善的成長環境。
捌、兒少網路成癮嚴重,87%曾有社群恐慌
#評論人:簡意玲(兒童青少年專科醫師、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事件:兒少網路成癮問題愈來愈嚴重,根據數位發展部調查,十二到十九歲的人口中,有百分之八點六的人,有網路沉迷傾向;廿到廿九歲則是百分之十四點七;兒福聯盟調查也發現,百分之八十六點九的兒少曾出現社群恐慌現象,並因此產生孤單、焦慮、悲傷、自卑等負面情緒。
#評論:這篇評論探討了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的嚴重性,並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來降低這一風險。
- 網路成癮的現象與危險: 近期調查顯示,台灣兒少網路成癮問題日益嚴重,十二到十九歲中有8.6%的人有網路沉迷傾向,而20到29歲則有14.7%。另外,86.9%的兒少曾經有過社群恐慌的經歷,並因此產生焦慮、孤單等負面情緒。網路的即時回應、匿名性和社交互動等特點對青少年有強烈的吸引力,這可能讓他們過度依賴網路,從而加深成癮行為。
- 易沉迷的群體: 特定族群的青少年較容易沉迷於網路,包括缺乏社會支持、家庭功能不佳、課業或人際困難的青少年。這些青少年可能會用網路來逃避現實中的壓力與不安。
- 如何降低網路成癮的風險:
提升社交能力:幫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減少社交焦慮。
處理憂鬱情緒:透過輔導與支持,幫助青少年調適情緒,增強自信。
豐富課餘生活:學校與家庭應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減少對網路的依賴。
提升自尊心:提供多元成功經驗,讓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成就感。
營造溫暖家庭環境:改善親子關係,增進家庭互動品質。
降低課業壓力:通過輔導幫助青少年減少學業壓力,避免因壓力過大而逃避現實。
改善人際關係:培養青少年的社交技巧,促進正向的社會互動。
強化自我管理:教導青少年延遲滿足、衝動控制和情緒調適技巧。 - 政府與學校應積極介入:許多國家已經開始限制校園內的手機和網路使用,並加強數位素養與心理健康教育。台灣政府應該制定相關政策,並鼓勵家長監督青少年的網路使用,確保他們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
總結來看,青少年網路成癮問題不僅影響身心健康,也可能影響學業與人際關係。為了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家庭、學校和政府應該積極合作,共同為青少年創造一個更健康的數位環境,幫助他們順利成長。
玖、2024年詐騙總金額約372億台幤
#評論人:韓德彥(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事件:2024年詐騙總金額約372億台幤,比2023年89億元增加4.2倍
根據刑事局統計資料:年度詐騙案件發生數量從2020年的23,054件暴增到2024年的101,122件;財損金額也從2020年的42.55億元暴增到2024年11底的393.78億元新台幣(刑案紀錄表數據)。若是根據刑事局從去年8月上路的「打詐儀表板」揭櫫數據,從去年8月起,台灣平均每月詐團犯罪所造成的民眾財產損失最少都在119億元新台幣以上,其中以2024年8月單月財損高達138.29億元最高,根據打詐儀表板統計去年8-12月份的詐騙財損金額就高達629.62億元,同期受理報案件數就高達93,379件。
#評論:這篇評論從心理學與精神健康的角度深入分析了2024年台灣詐騙案件暴增的問題,並提出了四項關鍵建議來減少詐騙的影響:
- 強化個體精神健康,增進心理彈性:健康的心理狀態能夠提升個體在面對壓力和危機時的應對能力。定期進行心理自我檢查,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幫助,能夠增強人們的抗壓能力並減少被詐騙的風險。
- 增進親友關懷與互動,提升防詐意識: 家庭和親友間應該分享和討論詐騙案例,特別是詐騙集團常使用的手段,來提高大家的防範意識。這不僅有助於青少年、青壯年和老年人提高警覺,也有助於預防不同群體的受害。
- 避免將詐騙事件單一歸因於貪念,減少被騙者的汙名:詐騙集團利用的不僅是貪婪,還有孤獨、信任、恐懼等情感,因此將詐騙歸因於被騙者的貪婪是一種錯誤認知。降低對被騙者的汙名,有助於鼓勵更多人分享經歷,並提高大眾的防詐意識。
- 關心被騙者的生活,減少其內心創傷:受害者需要感受到理解和支持,而非批評與指責。提供心理支持並成立被騙者互助團體,能幫助他們療癒內心創傷,並提高其參與社區防詐宣導的積極性。
- 政府應發展全方位的防詐治模式:除了建立基本的防詐專線,政府還應提供法律和心理諮詢服務。此外,對大專校院、機關團體與社區進行防詐培訓,能夠全面提升防詐效果,並讓更多人了解詐騙手段。
總結來看,詐騙問題不僅僅是法律層面上的挑戰,更是心理健康和社會支持系統的考驗。通過增強個體的心理健康、提升社會關懷和支持體系,以及政府的全方位介入,可以有效減少詐騙行為,並降低其對受害者的影響。
拾、台灣隊勇奪世界棒球12強冠軍,引發全國熱潮
#評論人:韓德彥(精神健康基金會執行長、台北醫學大學教授)
#事件:台灣隊驚艷奪冠 全台振奮
2024年11月,台灣隊在世界棒球12強賽中以4比0擊敗地主日本隊,勇奪冠軍。這場勝利不僅終結了日本隊27連勝的紀錄,還在全台灣引發了極大的轟動和熱潮。中華隊的優異表現和團隊精神成為國人熱議的焦點,展現了台灣棒球的實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評論:這篇評論從心理學和精神健康的角度探討了中華隊在2024年世界棒球12強賽奪冠背後的意義,並分析了幾個關鍵因素:
- 團隊合作與支持:台灣隊的成功不僅是個別球員的努力,還有團隊間的密切合作與支持。這種互相鼓勵的氛圍能減少壓力,提升球員的心理健康,進一步促進他們在高壓環境中的表現。
- 逆境中的韌性: 雖然中華隊賽前不被看好,但他們不畏困難,堅持不懈,最終奪冠。這種在逆境中表現出的韌性和毅力,對社會有著積極的心理健康影響,鼓勵人們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堅持和樂觀。
- 全力以赴的精神:台灣隊在比賽中的全力以赴,無論是郭俊麟的「666」手勢還是張政禹的「金三角」手勢,都象徵著他們毫不保留的決心。這種全情投入的精神,不僅有助於球員的心理健康,還能激勵觀眾和社會其他成員
- 家庭的支持:以陳傑憲為例,他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得到家庭的支持,這讓他能夠克服語言和文化差異的挑戰。家庭支持在個人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它能夠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持,幫助個體在面對困難時不放棄。
- 社會支持與認同:台灣隊的成功也來自於社會的支持,特別是來自球迷的熱情和認同。這樣的社會認同能夠增強球員的自信心和歸屬感,進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
- 事前情蒐工作的關鍵作用:台灣隊成功的背後,還有一支強大的情蒐小組,他們提早15個月開始準備,比以往更早進行國際賽事觀察和數據分析。這些策略性和周密的準備工作是中華隊成功的重要基礎。
總結來看,中華隊的奪冠不僅是體育上的成就,更是一個精神和心理健康的勝利。團隊合作、逆境中的韌性、家庭支持、社會認同以及專業的事前準備等因素,共同促成了這一歷史性勝利,並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正向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