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癮癮作痛-各式成癮的戒斷與防治

7eade23dac3c8d65ce9ebd0e866df094

2010腦科學與精神健康講座「不再『癮癮』作痛」系列的第二場,由楊聰財醫師主講「不再癮癮作痛-各式成癮的戒斷與防治」,有別於上一場聚焦物質成癮,楊醫師引述了心理學者柯永河教授所定義之成癮:「描述一種某人高頻率反覆從事可能對身心健康和社交生活有害的活動的一種強迫行為」,在這個定義下,舉凡網路、運動、手機、學習、情感、工作等等,都可能出現成癮行為,帶聽眾探索了「癮」人入勝的世界。

鑒於網路普及,讓越來越多人沉迷網路世界,楊醫師特別著墨於網路成癮,他指出,符合下列症狀其中六項,有可能被診斷為網路成癮:

  • .整天想著網路上的活動
  • .多次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
  • .耐受性:需要更長的上網時間才能滿足
  • .戒斷症狀:幾天沒有上網會出現情緒低落、焦慮、焦躁不安、或無聊,
    並且想辦法上網來解除上述的痛苦
  • .使用網路的時間超過自己原先的期待
  • .持續地想要將網路活動停止或減少,或有多次失敗的經驗
  • .耗費大量的時間在網路的活動上或離開網路上
  • .竭盡所能來獲得上網的機會
  • .即使知道網路已對自己造成生理或心理的問題,仍持續上網

cc373f816b749cdd73de7d0639df4bc3

楊醫師引柏拉圖的話說,人的腦部有兩匹馬,一匹縱欲享樂,一匹理性節制,前者指的是以大腦邊緣系統為主的酬賞迴路,當這個縱欲享樂的酬賞迴路被激發,會分泌腦內啡、多巴胺等帶來愉悅感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做一個行為、接觸一種物質感到快樂,因而「試了還想再試」,而網路世界滿足了人們內在多層次的心理需求(註),譬如新奇的感官刺激(生理需求)、隱密的身分(安全感需求)、最快速的友情與愛情(歸屬感需求)、匿名創造完美自己(自尊需求)、近乎真實的功名成就(自我實現需求)等,幾可亂真,會讓人有「誰還需要現實中努力獲取的小滿足」的錯覺,因而沉迷。

2f32e617aa32d95a4dcdf6c5247c3c74

除了網路、藥物、菸酒,有些人太愛運動、或過分投注某項興趣或宗教等,都有可能界定為成癮現象,楊醫師指出,個性上具有高新奇追求、低酬償依賴、高敵意、低挫折忍受度等特質者,較容易成為成癮的族群,要遠離上癮,宜把握下列兩個原則:
1. 良幣取代劣幣:不只要告訴沉迷的人要遠離什麼,也要建議他們,可以從事些什麼活動來填補,譬如,導引沉迷網路的人,去從事健康、符合興趣的其他休閒活動。
2. 馬廄原則:即從事任何活動或接觸任何東西,能秉持中庸之道,在一個範圍內,自由揮灑自己,但謹守界線,不要過分依賴,過分取求。楊醫師舉了為美國第一夫人設計禮服的服裝設計師吳季剛為例指出,吳媽媽雖然讓吳季剛特殊的個性、想法與興趣自由揮灑,但堅持人品端正、待人有禮,也因此,成就了才華洋溢、人緣也佳的吳季剛。

6c4f0ed6862701c4b18d70b0c4fb0ec4

 

治療成癮的方式很多,但楊醫師特別透過影片,呈現了「宗教療法」的力量,目的不是宣教,而是意在告訴大家,宗教團體帶來的人際支持與歸屬感、心靈寄託,往往是成癮者康復的重要力量,因此,面對成癮的人,除了生理(如藥物)、心理(如壓力調適)、環境(如遠離高風險環境)等多重管道協助外,在靈性方面,擁有一顆富足、具安全感的心靈,也很重要。

f527868e444b22e70347737524fca801

 

註:本處所言之心理需求,引自Maslow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指出,人類有生理需求、安全感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自我實現需求,循序追求滿足。

 

2 Comments

  1. 報載楊聰財醫師為民眾將精神疾病汙名化抗議,
    報以熱烈掌聲。
    "反精神疾病汙名化"是科學精神的極致表現,
    大家一起來響應。

  2. 借個版面打廣告,謝謝!
    康復之友聯盟
    第七屆『精神疾病反污名化-請你聽我說』紀錄式短片創作比賽
    雖於12月20報名截止,請持續關心,謝謝。
    http://www.tamiroc.org.tw/news01-61.htm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