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北優築生命教室系列講座3月場】 精彩生活舞動人生

[2017台北優築生命教室系列講座3月場] 精彩生活舞動人生

紀實報導志工  李明宗

何謂健康?

 韋海浪醫師今天以這個問題開場,跟大家分享如何「與壓力共舞」。隨著時代的演進與經濟的進步,健康的概念從過去的身體沒有生病,到能夠關注心理健康。然而,醫院的檢查是靜態的,但人生與生活是動態的,無法透過一個時間切點的檢查去發現人是否健康?可能在抽血的結果或是影像醫學都沒有檢查出病灶,但是一旦要你“現在”出去跑個三千公尺可能就不行了吧?

 

新思維333 強身又健心

 現對333計劃有新的運動定義:每週要運動300分鐘,有3項不同的運動項目,並且至少要有一項運動能夠讓每分鐘心跳達到130下。規律的運動除了能夠延緩老化、增進免疫力以外,還能夠增加抗壓性。也有實證的研究顯示規律運動能夠降低憂鬱症與增加容忍的能力。人生不僅為了自己而活,還要為了大業而活。韋醫師在分享時提到一個有趣的例子:諸葛亮。其他三國的人物,有上戰場、打仗的,都活到了六七十歲;可是反觀諸葛丞相,每次出場都坐個輪椅,所以年紀輕輕就過世了。雖然不知道其史實是否如此,但帶給我們觀眾的印象相當深刻:運動是重要的。

 

觀照縱任 夫復何求

 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韋醫師從自己過去當實習醫師的體會分享給我們:他在產科病房實習,體會到了人赤裸裸的誕生在世上的喜悅;到後來癌症病房,臨終病人不帶走一片雲彩的離開。那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麼呢?忙的又所為何事?追求了名利,最後死亡仍是無一物。但人,就是會不停追求卓越。另以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顧炎武為例,說的「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就是追求卓越的表現;但這造成了給自己的壓力源,人追求了一輩子,最終仍是要獨自面對。

 韋醫師也提到了,最難就是和自己相處。我們會思考一個問題:我是誰?從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聖經裡的有靈,有魂,有體,有公益,有仁愛。這些都是在探討我是誰這個題目。後來有提到從心經得到的體會:觀自在,就是自己和自然界、環境的關係。佛洛伊德提出的超我、原我、自我理論,就像是西遊記裡面謹守教律的唐三藏(超我)、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的豬八戒(原我)、以及雖然想任意去做心裡所想的但卻受到緊箍咒規範的孫悟空(自我)。自我就是「自己的本能」與「外在的規範」的調和。

 

正觀壓力 源生動力

 那何謂壓力呢?壓力的反應都是透過大腦裡的邊緣系統而來的,讓自己能夠應對外在的威脅(Fight or Flight)。偶爾的壓力反應可以是生活的動力,但是長期的壓力卻會影響了人的生理,讓自己感到不舒服,可是去做了檢查卻發現不出什麼。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來看,人類最基本的壓力就是生存的需求,才會有壓力反應來應對。到了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每個人的目標都是不一樣的,追求目標就是讓人活下去的動力,像是前總統李登輝仍為了個人的理想奮鬥著、王永慶畢生在追求與開發企業利益。

 壓力會影響情緒,而情緒會感染他人。所以可以適時地使用心情溫度計(BSRS-5)去檢視、察覺自己或身旁的人的情緒狀態。而情緒會殺(傷)人,憂鬱症就是是自殺的危險因子之一。那為何會得憂鬱症呢?除了心理、社會因素外,生物因素裡面血清素的降低就很容易造成憂鬱症。那該如何增加自身的血清素呢?除了治療使用的抗憂鬱劑之外,我們可以透過正向思考、規律運動、冥想、心中有愛去增加腦內啡與血清素。韋醫師提到了德雷莎修女在幫助遊民時,不怕污穢的為其清除洗淨,但是她並沒有因此而生病過世,而是壽終正寢。有句俗話說:「施比受更有福」,有付出心中就會有愛,就能讓自己分泌腦內啡,讓自己長壽。

 

自我強度增進 健康又抗壓

 如何與壓力相處呢?韋醫師提出了一個心理健康程度的公式:分母是壓力,來自於外在、社會因素,幾乎不可能改變;分子是自我強度加社會支持,這是我們可自我加強的一塊。不是要去克服壓力,而是要增進自我的強度去與壓力共處。有調查發現人類的病因死因分析裡面,佔最大的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果能夠改善生活方式就能夠降低自己生病的機率。

 而運動就是一個可以顯著改善情緒的方式,所以胡海國醫師提出了「精健道」,其中也強調了運動休閒的重要性。韋醫師在分享時建議,可以找個方法在平常的時候給自己造成“健康”的壓力,增加自己的忍受度與抗壓性。他以自身在假日時練習馬拉松為例,運動是他的休閒但對他的壓力不亞於工作,所以他在回到工作時反而是感到放鬆。一般人遇到了週一容易會有Monday blue,那是因為在假日時放鬆但是當要面對開始工作時,壓力就來了。雖不能完全免除壓力,但可以去運用壓力並與之共處。

 回歸到一開始,人生是在追求什麼呢?若是追求名利,但追求名利之路會越來越窄,像是當上主任、當上院長、當上總統,這名額只有一個,不會人人都有。垂直的目標會越來越難追求,更會造成自己難解的痛苦與壓力。但要是能拓展水平目標,除了工作以外,可以再去尋求宗教、慈善、藝術或是體育的卓越。最後鼓勵每一個人都能「運用健康的壓力作為生活前進的動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