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操練】陪伴憂鬱症個案 大家一起來努力

陪伴憂鬱症個案 大家一起來努力

精神健康指數組召集人 楊聰財醫師

 最近陸續有幾起自殺個案(林奕含、補習班涉及性侵害的教師等),從新聞脈絡,看到許多不應走到自殺輕生的病患,因為「環境家庭環境」因素,不幸走上絕路;讓身為關心國人身心健康的我們,必需撰文,分享正確的知識與觀念,以避免憾事一再發生!

 在臨床上面臨有自殺傾向的個案,至少70%是得了憂鬱症,不論是在病因探索,或是在治療、以及預防復發時,都是要從生理、心理、環境三方面,多管齊下、同時進行,再來一定要個案、家屬和醫療系統通力合作,若個案還在就學,學校也要一起加入,形成一個治療聯盟,可以彼此經驗分享和情緒支持,避免單人24小時照護,容易產生耗盡症候群(Burnout Syndrome) 、情緒障礙(憂鬱症,焦慮症等)。

 在臨床經驗裡,部份家屬有迷思和顧忌,覺得罹患憂鬱症是失敗、見不得人的事情、是懦弱的表示,特別是高社經地位和具知名度人士,甚至會叫個案到其他縣市的醫院就診。其實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已清楚宣示:憂鬱症是未來人類要面對,會造成失能,因為腦部神經傳導物質失調產生的「心靈重感冒」,一般療程至少6個月,常需精神科專科醫師,心理師,社工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共同參與,就近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團隊,還是比較事半功倍的選擇。

 根據國際統計的數據,如果用對方法,有八成的個案可以復原,可以改善失能、再度過著身心穩定的生活;建議民眾應充分和醫療人員配合,要規則服藥與作息規律,其次是接受深度的心理治療,建立起健康的情緒管理和壓力因應方式;最後就是親友充分的傾聽、陪伴和支持。

 自殺防治,憂鬱治療,懇請大家一起來,鄰里相連,共同努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