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操練】我們的受苦有 「新的意義」 —給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朋友們的互許—

我們的受苦有
「新的意義」
—給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朋友們的互許—

文/石曜堂 顧問.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 董事長
國防醫學院 榮譽教授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 顧問
2021.5.21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未見的一隻「黑天鵝」。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不僅造成巨大人命犧牲,並且改變了人與人以及國與國之間的關係。2020年美國衛生部長阿札爾訪問台灣,盛讚臺灣為公衛楷模。疫苗問世,我們未能及時建立研發、獲取機制及程序,美譽立遭質疑。最近社區疫情的爆發,每天看到媒體的暴亂聲量,民眾的無助與焦慮。我們要從「共情傷害」中走出來,以更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來迎接美好的未來。

從生命中的任何時刻珍惜、學習功課
我深愛「公衛」,珍惜這個家庭的每個成員,我們都希奇生命中遭遇的試煉嗎?看看整個公衛的葡萄藤葉子茂盛,園丁若不修剪枝子、不鬆土、不採集果子,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期待葡萄樹在這個季節再結果子了。
要結果子的枝幹,
才會受到修剪
執著刀,小心翼翼,細細剪,要使結有果子的「公衛」,有更好的成果。

衡之『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至今,這段期間正當人類文化社會,由所謂的“現代”轉進到“後現代”的關鍵時刻。在這個追求今生現世、科技物質享受的現代社會中,伴隨而來的卻是一片失落失喪的哀哀呼求。難怪在現代人一片高呼追求存在感的呼聲中,令人猝不及防,快速襲來的「後現代」竟以更強大的聲量,把苦苦追隨在後的現代人,一把丟進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所謂的「人不見了」(dehumanization)的後現代苦難中,成為一個不折不扣,失卻生命意義與存在價值的後現代人』與愛因斯坦:『在混亂中找到簡樸,在同調中找到和諧,在困境中找到契機』的思維,更值得我們深思洞察;尤為重要的「Collective Freedom (群體自由)和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個人責任)」的修為,才是COVID襲擊人類,該深刻反思的美.。

羅馬天主教教宗方濟各打破傳統,2020年4月12日在梵諦岡聖伯多祿大教堂以線上直播方式主持復活節彌撒,呼籲全球立即停火,並力促放緩國際制裁,
減免貧困國家債務。方濟各在去年這個「孤獨的復活節」發表「傳播希望」的訊息。他讚揚醫護人員及其他冒著生命危險救助他人的人,並為那些致力維持必要服務運作的人喝采。方濟各說: 『現在不是漠不關心的時候,整個世界都在受難,需要團結面對疫情。漠不關心、自我中心、分裂與疏忽,不是我們此時此刻想聽的,我們希望能永遠摒除這些字眼!「數以百萬計的人遭逢生命劇變」,政治人物與各國政府現在應避免「自我中心」,而應合力採取行動幫助彼此,讓人民度過這次危機,且最終能恢復正常生活』。對抗COVID-19是一次必須從「個人退省」做起的「全球性修煉」。全球疫情肆虐,在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導引下,共同防(抗)疫是最好契機。這場人類浩劫,對全球政、經、倫理與社會的衝擊值得反思。

兩岸間可以從抗(防)疫合作切入,自互相猜忌穿小鞋進而互信祝福,從幽暗納許提升到優美柏拉圖。對於賽局理論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所謂「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兩岸的互動模式及心態創造出兩岸困境(囚犯困境及幽暗心靈)。柏拉圖的最適境界(Pareto optimality)是「極盡所能創造雙贏」,為雙方博弈的基本心態;現況如果不理想,彼此就要思索如何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下來增進自己的福祉,因此反應的是「優美心靈」。兩岸從「爾詐我虞」改為「推心置腹」,馬上可以脫離囚犯的困境、走入光明,兩岸應該擺脫「幽暗心靈」,與對方共謀提升善意,做到「心靈契合」,則納許均衡就可以立即打破,走出囚犯困境,移向「柏拉圖的最適境界」,則兩岸人民幸甚。

COVID-19疫情不分國界、距離,成為世人關注的重點,全球在即時新聞與資訊如洪水般分秒不斷沖刷人們的認知。我們無法確知這股洪流的退潮。每個開端都蘊藏著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將保護我們,並幫助我們生存下去。當你走入外面世界;一個不確定世界的一刻,也會是展開冒險的一刻,放下舊的自己,才會有新的開始,因為有結束才能開始,有夜晚才能有白日。

「COVID-19」來襲,我們心靈被「封鎖」,「封鎖」讓「時間」和「空間」靜止了下來,「感情」和「情緒」則被放大了。生活在不確定中是巨大的挑戰。行動能帶來改變;也是一種自我賦權。「希望」不是否認「當下」和「過去」,而是開始往前走。「行動」創造希望,人們從未輕言放棄,而是在不斷儲蓄能量,人們不是因為有希望而行動;而是在用行動創造希望。在紛亂與風雨中站好我們的崗位,我們的受苦有「新的意義」。

最後我要以「悟」做結與大家相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