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操練】從電子世代看親密關係_文/魏兆玟

從電子世代看親密關係

 電子世代想談戀愛,連社交活動都懶得進行,

在虛擬遊戲中卻能享受安全依附又界線清楚的親密關係……

撰文/魏兆玟

 

前一陣子,「雲養」佛系遊戲「旅行青蛙」大為流行,蒐集熱潮爆棚到讓遠在日本的遊戲創始人甚感驚喜。這套遊戲的基本架構就是:玩家與青蛙不太對話。青蛙除了在家待著,還會不定期出去旅行;而它何時外出、何時歸巢都屬於「非預期性」行為,偶爾寄張風景圖片回來給主人,關係更好時還會帶伴手禮返家。「有意識」的旅蛙擁有絕對的權力決定它的下一步,主人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幫旅蛙打包行囊,預備下一次的旅遊。當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旅蛙再次離家啟航,主人只能再次引頸期盼下一次旅蛙的歸航,期間不少主人甚至還會發出「尋蛙啟示」。

 

電子遊戲觸動人性的共鳴

上述情景絕非虛擬,不是穿越古今的宮廷劇,更非你死我活的爭奪戰。

「雲養旅蛙」的主人偏向年輕女性為主,是發生在你我周圍的電子世代間的熟悉情景。然而,你以為只有年輕人在養「旅蛙」嗎?父母親族群更常對此感到共鳴,很多人(尤其母親)表示此種遊戲非常傳神地道出目前和孩子相處的心境,可不是嗎? 現代年輕人想談戀愛但不想成家,或連實際社交活動都懶得進行,但「養蛙」遊戲卻大規模地流行在真實社會中,遊戲背後的想法與動機是什麼呢?

 

以下與讀者分享三種在電子世代中可以觀察出的人性:

1.活在當下

這個原因高居榜首。雲養佛系遊戲提供我們一段只需要「重視當下」,以避免花時間經營一段「沒有把握」的關係,因為不需擔心未來而沒有負擔、包袱,自然不會產生焦慮,不焦慮的情況下,愉悅感便油然而生了。

2.充滿「安全感」的依附關係

身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自然需要「歸屬感」,但我們常常對「關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真實世界中時常有這樣的思辨:「他會不會不喜歡我?」、「我會不會讓他不高興?」、「我有能力負擔日常生活點滴嗎?」……。這些擔心中,我們常不自覺透過「滿足對方的期待」來填滿自己充滿不安全感的心。但「旅蛙」無論如何一定都會回家。我們不用擔心被傷害,不用擔心失去,不用擔心自己不符合對方的期待,自然、舒服又輕鬆讓人產生一種「有自信的掌握權」,繼而讓我們的心靈更為踏實。

3.清楚的距離感

華人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習慣「被框架」,因而模糊又缺乏界限。比如:從小在長輩慣用語「我都是為你好」的環境中成長,幾乎失去了說「不」的權利!舉凡:家庭聚會時親戚之間從沒少過的比較,或是職場上主管、同事要求你做不屬於你分內的事時,你是否有勇氣開口說「不」?

但在旅蛙遊戲中,你和旅蛙雙方互不越界干涉。主人除了採收幸運草、為蛙打包行囊,蛙想出門或宅在家,都不是主人能決定的。 旅蛙突然注入生命,成為有自我意識的家人,蛙不干涉你,你不干涉蛙,彼此不過度介入對方的生活。有趣的是,旅蛙突如其來寄來照片,或是帶伴手禮回家,這些舉動讓我們深信旅蛙對自己的重視,代表蛙心裡有你,你心裡也有蛙。這種「不確定的驚喜」,讓我們擁有期待與希望,創造出心與心的連結。

 

虛擬遊戲投射內在需求,適度補養活力

當我們與旅蛙建立「安全、有清楚界線、活在當下的幸福感」的關係時,這些經驗能否移植到現實生活中呢?

在現實生活中,「虛擬關係」能替代真實社交嗎?實際上,是無法取代的。只是在忙碌生活中,如果可以不用付出太多時間、心力,卻能擁有一段「高穩定、安全感、界線清楚」的關係,何樂而不為?遊戲像是一面鏡子,隨時投射出我們沒有被滿足的需求,只要不過分沉迷,適時提供另類情感的養分,如同體力差時順手吞一顆綜合維生素以提昇活力,簡單方便又有效。你說是吧?

 

作者簡介

魏兆玟,台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研究所碩士。精健會之友 、性教育學會暨杏陵醫學基金會性教育師、教育部部定講師。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