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心繫傷患安危,需留意「替代性創傷」

醫護人員心繫傷患安危,需留意「替代性創傷」

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   臨床心理師   洪梅禎

 

八仙塵爆發生時,第一線接觸傷患、協助救災的人員,如:警消、醫護、現場幫忙的熱心民眾,當下急著救助別人,但之後可能有失眠、持續緊張無法放鬆、腦中浮現受傷者體無完膚的畫面,或者擔心自己幫忙的方法不正確,等等情況。除了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未來也應要留意是否有「替代性創傷」的現象。 

 

「我不知道自己能幫什麼忙,我只想到急診需要人力,就去支援了,我發現這我沒見遇這種情況…,如果我能再多做一些,他們是不是就不會那麼嚴重?」

「當時我沒辦法想太多,就只有想到要趕快救人,我不停鼓勵、安慰他(她),到現在我記得他(她)的面容,我看很多次新聞,想知道他(她)現在情況是怎樣….」

「這些受傷的年輕人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年紀,我沒辦法想像他們未來會有多辛苦,想到就很難過!」

 

看到別人痛苦時,感同身受是人類自然的反應。參與救災、照顧傷者、傾聽別人難過時,助人者發揮同理心,相對也負擔了這些情緒、感受,彷彿進到事情發生的經過、身歷其境。因此,沒有經過適當訓練的人,會難以釋懷、自責或愧疚;長期投入、專注照顧傷者的醫護人員,也會有類似現象。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是在1996由學者Saakvitne和Pearlman提出的概念,認為這是助人者深度地同理他們幫助的對象以及他們創傷的經歷,所產生的結果。替代性創傷並非僅是暫時的反應,也牽涉到助人者自我內在的經驗轉變。助人者會覺得沮喪、挫折,或是想起過往相關的記憶,甚而影響到生存的信念、懷疑生命的意義等。用「創傷」一詞來形容這些轉變,是指出它負面的效應,當然,助人者也能安全地將它轉化成正面的信念,並非都只是造成創傷。

八仙塵爆當晚,義務投入運送傷患、臨時支援的醫院警衛及勤務人員(包括八仙樂園的員工),在短時間內大量接觸嚴重的傷患,強烈的情緒衝擊下,要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為工作性質,必須照顧傷患的醫護、心理師、社工師等,也應要留意是否有「替代性創傷」的現象,多注意自己的健康狀態、照顧自己的需求,從救災經驗中回復到原有生活、達到平衡。

以下有幾項建議:

  1. 要多和同事互相分享討論、彼此鼓勵。
  2. 暫停一下,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態、選擇適合的紓壓方法。
  3. 主動和親友聯繫、讓他們來支持你。
  4. 請求主管或專業督導協助。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