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幸福的源頭

hu p

胡海國 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
    臺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我在診間看過一位朋友,對剛開始談戀愛的他來說,看到女朋友時總會感受到一種「人生完滿的幸福」。雖然這僅是一種衝動性的愉快感,但可以看出每個人對「幸福」的定義都不盡相同。幸福本身即具有許多面向,若要眾人來討論「幸福」的樣貌,真會是說也說不盡。不丹國以國家的角度,推動全民的幸福感,但我們在思考國家、社會的幸福前,先要追求的是「個人的幸福」。

「個人的幸福」可分為以下幾個面向,分別是「身體有活力、未來會更好、心情愉快、與別人相處滿意、滿意成就、付出是值得、生活有意義、滿意身份地位」等。

要達到個人的幸福,不一定要成為眾所皆知的政治家或什麼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我在醫院每天都會見到一位清潔人員,他總是非常細心地擦拭樓梯扶手,力求上面沒有細菌。我常常和他們熱絡地互相打招呼,互道早安、晚安,我由衷地感謝他,讓我總能安心使用院內的扶手。雖然不知道他過去的經歷,但是就目前的這個職位,這位清潔人員所做的事情是為大家欣賞、感恩的,相信他能對自己的身份、地位感到滿意,進而相信自己,展現個人的自信,感受幸福。

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幸福感的追求則有不同的解釋。「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俗諺,說明了較為消極與被動的心態,好似我們躺著不動,就能引來幸福;其他像是「積恩報福」、「知福則幸福」等較為宗教性的說法也所在多有。這些說法都沒錯,但都僅說明了幸福感來源的其中幾個方向,而且多著重在個人宿命與態度上。

在追求幸福的路途上,每個人確實都會受到天生宿命的影響:父母給予的基因特性、腦的發展、小時候的生活環境等等。因此,父母的角色顯得十分重要,首要能做的,就是在良好的身體狀態下生育,讓孩子具備好的生理結構;避開讓腦受傷、感染的危險;成長階段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充份的營養等等。

由於上述「天生宿命」的影響,都是個體在能自由做決定前無法控制的,所以當我們開始「承接」自己的命運時,要清楚觀照個人的宿命,並接受其「無從避免」的特質,才能盡早在發現自己不符合現今環境的要求時,深切地接受自己的宿命,並能及時心腦操練,善用自我的優勢天賦,並能避開自己之弱點,好好地開創屬於自己的人生。

一位常參與「優築生命教室」講座的朋友,向我說明她的苦惱:她家庭經濟狀況不佳、與丈夫感情不睦、女兒又所嫁非人,於是常常因此埋怨,認為一切都是命。可能因為過去的成長環境所致,她相信宿命決定了她的人生,給她一次又一次的難題,而她只能受限其中,束手無策。

我們都能感受到上面故事主人翁的哀怨與憤恨,但我們的個性、過去的命運,並不能決定我們明天的幸福—能用心生活,以改變大腦結構,調整面對外在環境的態度,才能突破宿命,活出幸福。

人生中有許多困境難以解決時,就「渡過」它。舉例來說,要橫跨台灣到東部,直觀地選擇爬過玉山山頂,雖然看似捷徑,但它既高且危險;若能夠繞路過去,雖然要花上更多時間,但是我們能力做得到的,也能因此感受不同的風景,這就是「渡過」的意義。「渡過」的過程,並不是沒有挫折、痛苦與疑惑的,但是一步一步地去做,幸福就會在不遠的近處等待。

幸福是可以在生活中逐步堆疊起來的,要活出幸福,建議循序漸進把握以下三個態度:當下,足定氣靜而不亂;當日,節律充實而不忙;當生,用心關懷而不惑。實踐這些態度,能重拾生活應有的步調,提升生活品質。

進入第三個境界「當生,用心關懷而不惑」時,幸福更會開始滋長、廣佈。因為屆時個體即能夠以「渡過」所累積的人生經驗,分享而幫助他人,並習慣於透過生活中的小事,累積自己的成就感—像是買了件好看的新衣、泡了杯好茶等等,在現有地位中獲得簡單的滿足,從小處確立自我價值,打造內心的「豪宅」。如此,人生就會具有展露性與開創性,並具備包容性與成就感,讓希望與快樂常存,就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幸福了。

One Comment

  1. 胡教授的話確實正在改變我家的命運
    版主回覆:(12/27/2012 05:44:04 AM)
    幫助他人不但是種社會美德,更是精神健康基金會的責任,
    謝謝您的支持!我們會繼續在「精神樂活」這條道路上努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