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在學習的腦

p4

現代的研究都指出大腦是一切行為的主使者,我們的意念決定我們的行為,然而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大腦到底如何運作與發展?我們是怎麼學習的?意念又如何形成,其實,意念就是神經元(註1)集體活動所產生的結果。

大腦會因應外界環境的需求而改變
 頭腦的發展,從母親受孕的胚胎開始,在短短3個月內,經過急遽地細胞分裂,繁衍出逾千億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將來會由於受到外界的刺激,努力地與其他神經元建立聯繫,形成突觸(註2),而某些沒有建立起聯繫的神經元,則會漸漸被淘汰。曾有研究發現,在多刺激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其神經元連結的網路數,會比一般的小孩還多出25%。所以,我們可以將智慧定義為神經元連接的密度。
雖然神經元連結的基本結構,大約是在嬰兒出生之前便已建立,但與大腦皮質層的連結卻需要一段時間。研究顯示,12歲時大腦的頂葉才發育完成,顳葉則要到16歲,而具備假設、洞察未來、歸納分析、邏輯推理的前額葉,則要到20至25歲才發育完全(圖一)。這一段時間,剛好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大腦會因為外界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的機制,也就是說,孩子在接受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極需父母、師長的引導與陪伴。而大腦也不是在青春期之後定型了就不能改變,它是終其一生不斷的在作調適與類化(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的工作,是永遠在學習與改變的腦。

聰明,是藉由不斷學習而來
人類大腦的長期記憶有將相似東西歸類,放在一起的本能,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專心、瞭解,把習得的東西儲存至大腦中的長期記憶區,在這個反覆動作的過程中,神經元就會創造出一條「廻路」,所謂「廻路」的建立,就是讓神經元長出髓鞘(註3),或許有人會問:「是不是大腦的訊息傳輸速度愈快,就表示這個人愈聰明?」答案是肯定的,這也顯示「聰明」,其實是必須透過不斷學習而來,由此看來,聰明與否,全都操之在己。
話說回來,由於在胚胎發育時,大腦神經元就已經開始長成,如果受孕的母親懷孕期間不受生病、藥物、酒精或其它壓力等外界的干擾,未來將可以免除很多精神方面的疾病或障礙,所以保養頭腦要從懷孕開始,懷孕期間要懂得補充營養、不藥不酒、規律的作息,使胎兒在適當的環境中建立良好的神經元基礎。
2500年前,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如今看來確實有科學根據,當學習範圍越寬廣,腦中一千億個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越密,訊息傳遞的速度就越快,因此,透過學習,讓神經元連接得更密並髓鞘化,就可以讓大腦更靈活,傳遞訊息更快速。所以,「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以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還真是有道理!

註1 神經元-大腦細胞的單位
註2 突觸-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連結的觸點,稱為突觸
註3 髓鞘- 髓鞘是保護神經元,類似電線的絕緣體,加速訊息的傳輸

 

文/胡海國(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精神科教授)

 

One Comment

  1. 因為個人在學校有教老人護理的科目因為發現 貴寶號的學習單檔案可以當作教材(腦的美麗境界answer01.jpg)但是因為原本的檔案模糊,不知道
    是否可以郵寄一張較清晰的學習單可供護理系的學生準備護理師國考之用途
    感恩
    費用:我再用劃撥方式付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