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練大腦神經通路 包容文化差異

時序又接近農曆年節,最近開始出現一些煩惱著過年是該趁著假期和朋友出國玩,還是應該回老家陪伴父母的兩難問題。「一年中只有過年時有這麼長的假期,不出去玩好像對不起自己,但不回家好像又對不起父母…」坐在診療椅上的年輕女子如是說。

其實這樣的兩難不只是在門診會聽到,和朋友聊天時也常聽到朋友表示:「兒子、媳婦過年時要出國度假,不回家過年了,雖然知道他們平時上班很辛苦,希望趁年假出國旅遊,但聽到他們不回家過年還是覺得很遺憾…」

台灣的農曆年在每一個人心中確實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每每到了過年,每一家總是有各自整套的儀式,諸如:大掃除、包水餃、年夜飯、包紅包…等。文化的定義,可說是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被規範的「一套標準或一套邏輯」,就像台灣人不回家過年,自己心裡會覺得有些不對勁,家人也會認為這樣的作為似乎有違常理。

從腦科學的觀點來看,「文化」其實就是透過每天跟不同的人相處互動的過程,進而發展出伴隨自己的文化。譬如小時候父親帶著你到棒球場看球賽,長大以後,父親老了走不動,你自己也會去看球賽,由此可見,文化是會遺傳的,它不僅影響每一個人的生活,甚至會跟著人一輩子。

由此可見,文化對人的影響是無所不在且固著的,而這固著產生的場景,就發生在大腦結構中的海馬迴內,海馬迴與學習和記憶息息相關,各種情境連結的訊息和經驗都會儲存在海馬迴中,並在適當的時間被提取,此外,大腦中的杏仁核也會同時協助處理腦內和情緒相關的學習與記憶經驗。

因此,當人們第一次在某特定場景(過年)從事某一特定行為(家人團聚)時,大腦中會為此「場景—行為」開闢一條新的神經連結通路,海馬迴就會儲存下這個特定的行為反應,以利於日後遇到相同場景時,再提取出相同或相似行為反應。久而久之,這條神經通路就成為一種自動化歷程,漸漸形成我們所說的文化。

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大至不同的國家如美國有美國的文化;台灣有台灣的文化,小至不同的家庭如樓上王媽媽家的文化、隔壁李伯伯家的文化等等。不同的文化沒有所謂的對與錯,但當兩種不同文化有所抵觸時或是從事與自己的文化不盡相符的行為時,透過真心對話便可異中求同,包容與自己不同之處。

但要能做到包容與他人差異之處,仍需要透過努力學習的,也就是需要操練頭腦,操練出一條能夠妥善處理人際相處、包容文化差異的神經通路。如此一來,除了頭腦會變得更強壯,也會增加我們應對進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升自身的精神健康指數與自信心,在生活中體驗實踐精神健康之道的幸福自在感受。

 

3 Comments

  1. 台湾の初等中等学校
    精神状態が非常に悪い先生です
    文化のない多様性がある
    それは改善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

  2. 蒐集狂熱之幼稚園生

    轉貼: (心路社會福利基金會)
    民國100年~考試100、考績100
    期許一個百分百溝通、包容與接納的社會
    (幸福百分百)

  3. 只是笑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