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人生-癮與非癮之間

df553595efd67f6ba7af02efc4cc6904

智慧巡禮6-6    愉快人生:癮與非癮之間
7/31(六)10:00-12:00  邱麗珠教授主講

真是場「癮」人入勝的演講,台大醫學院藥理科邱麗珠教授以藥學背景專長,帶領聽眾了解「成癮」的腦內機制。邱教授說,有一些成癮現象,對社會秩序產生諸多危害,所以我們通常對成癮行為定之以罪,但他希望大家能了解,成癮是大腦生病。

腦內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的增加,是讓人產生愉悅感的原因。邱教授說,食物、飲品、性行為,都會促使多巴胺分泌,但分泌時會伴隨抑制分泌、或回收過量多巴胺的機制,使之「適量」。

但是,服用成癮藥物之所以產生「很爽」的感覺,是因為成癮物質直接作用在神經元突觸,破壞了抑制、回收多巴胺的機制。以古柯鹼為例,它會與回收多巴胺的化學物質產生作用,讓釋放出的多巴胺無法回收;而鴉片、嗎啡類的物質則會與抑制多巴胺分泌的神經元作用,讓多巴胺過量分泌,產生非常愉悅的感覺。

邱教授說,愉悅本來不是壞事,但可怕的就是人腦內的酬賞機制,會讓我們對造成愉悅的物質試了還想再試,成癮巨大的痛苦與危害,肇因於此。

成癮物質在個體會造成三種長期效果,分別是:依賴性、耐受性與誘因復發癮頭。「依賴性」指個體若使用成癮物質,會對物質產生依賴,一旦停用會造成「戒斷症候群」,帶來極大痛苦;「耐受性」指某些成癮物質長期使用,其帶來愉悅的效果會日益降低,使個體必須增加劑量,人生的經濟、健康也因此陷入深淵;而「誘因復發癮頭」指個體即使在停用、戒癮之後,仍容易受到環境、壓力等因素,再度被挑起癮頭。邱教授說,吸毒的記憶深深烙印在大腦,是最讓人痛苦的,她舉PET(正子造影)技術所顯示的畫面指出,戒癮者即便在未吸毒的情況下,看到吸毒器具的影片,腦中的吸毒活化區域(如杏仁核)也會被激發活化,顯示一旦吸毒,要再抗拒毒品誘惑是多麼困難的事情。

a9c7c70332e88e8750d76ea349569512

演講的後半段,邱教授介紹了各種成癮物質及其使用後的症狀,包括鴉片類物質、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抑制劑、迷幻劑、解離性麻醉劑、大麻等等,每種成癮物質雖透過不同的機制影響大腦,但都會對我們的大腦以及身體造成危害,譬如年輕人容易沾染的搖頭丸,會造成血清素神經末梢退化,邱教授展示了一張猴子食用搖頭丸後血清素末梢神經元的照片,照片顯示,正常猴子的血清素末梢神經元長得極其茂密,但在使用兩週後便被摧殘無幾,即便停用藥物七年後,仍然稀稀疏疏,顯示大腦神經元一旦被成癮物質破壞,再生的能力極其有限,而我們的腦功能也就因此被永久損害了。

另一種常見的成癮物質,就是酒精,我們常常小酒怡情,但喝酒一旦過量,輕則造成我們反應遲鈍,重則昏迷,政府之所以嚴格取締酒駕,也正是因為酒後駕車造成的生命損傷,常常遠大於酒精本身。其實,若清楚了解所喝的酒種(及其酒精含量),搭配體重、代謝率等計算,可以了解自己喝多少量的酒可以安全駕駛,多少量則會過量(但一般人對此恐怕無法及時精確估算,所以還是謹記「喝(一點點)酒不開車」的大原則比較好)。

bcda5624a938b4651cee3897c3840cb1

 

在兩個小時的演講後,邱教授讓大家了解到成癮是一種腦功能的質變,因此,一旦碰觸成癮物質,絕非單靠意志力就能擺脫毒害陰霾。這給了我們兩點啟示:第一,成癮是大腦生病,週遭若有深陷成癮而痛苦的人,應鼓勵求助醫療,早日重拾光明人生;第二、就像我們要保護身體免於傷害,我們也應毅然拒絕任何一次的毒品碰觸,才能擁有一顆健康的頭腦,與幸福的人生。

 

8 Comments

  1. 看完這篇"癮"的詳盡介紹,大腦突然有豁然開朗的感覺!獲益良多!謝謝分享!

  2. That’s all.

  3. Neuroscience for kids 中文版.

  4. 想想喜歡的人導致"上癮"~
    腦部有沒有病變?

  5. 戒斷症候群

    有成癮現象要掛哪一科?

  6. 研究顯示適量喝酒是健康的.

發佈回覆給「神經科學入門網站」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