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腦科學明心見性 追求精神健康

2006ff9d766d71ba6fcb1abb55939bf4

在台大心理系的系慶上,我收到一個贈品,是一個杯子,上面寫了「明心見性」四個字,看了覺得真有意思,我是精神科醫師,也在心理系擔任教職,不管是哪個角色,我的工作都在教人洞察「心」與「性」。

「明心見性」這四個字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基礎,如果問:「精神健康終極的追求是什麼?」,我想,與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不踰矩」的境界應該是相去不遠的。

但是,要做到「隨心所欲不踰矩」,必先找到自己與世間種種圓融相處的方法,要達到這個境界,不只要好好認識自己,更要能夠接納自己,如此,才能以爽朗的自信面對外在的人事物,而這正是「明心見性」的工夫。

不過,我們卻常常對自己感到不舒適:有時候,因為一時情緒壞事而懊惱;有時候,因為事情做不好而挫折;甚至有時候,我們還會因為自己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內心的慾望不一致,而充滿天人交戰的掙扎,譬如看到桌上一塊蛋糕很想吃,可是,卻因為要實踐「孔融讓梨」的美德而將它讓給兄弟姐妹,但其實心底很不舒坦,覺得自己只是假裝配合禮教演出,不是「真心」想要讓出蛋糕……

幸好,腦科學的研究已告訴我們,擁有情緒和慾望是很正常的,我們不但不須因此感到不安,還要感謝它讓我們擁有多采多姿的生命。

在古代,荀子主張「性惡」,孟子主張「性善」,兩家爭論到今日都還是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事實上,荀子的看法沒有錯,人都有負面情緒,也都有自私的慾望,這主要由我們大腦裡面稱之為「邊緣系統」的部份在運作。邊緣系統讓我們想要吃、喝、睡、性,也讓我們感受喜、怒、哀、懼等情緒,這對我們的生存來說意義重大。試想,如果我們沒有吃東西的慾望,如何能繼續活下去?如果我們遇到攻擊不產生憤怒的情緒,如何能與危險對抗,確保自己安全呢?

但我們不能忽略,邊緣系統所運作的功能,在許多動物身上都找得到,但人「之所以為人」,必有更高一層的運作機轉在影響我們的行為,這時候,主張「性善」的孟子要扳回一成了。

因為,人類的大腦具備了比任何動物都還肥厚許多的大腦皮質,讓我們能思考問題、能判斷是非,能舉止合宜,更重要的是,透過皮質裡的鏡像神經元,我們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同理他人的感受,產生將心比心的善念,展現道德情操。

所以,從腦科學來「明心見『性』」,我們看到什麼呢?孟子看到大腦皮質,故主張「性善」;荀子看到邊緣系統,故主張「性惡」,兩個人都講得不錯,但二者卻常常是衝突的,不少人生困境緣由於此。

這時候,調控的能力就非常重要了。調控得不好,我們可能因過度縱欲而犯罪,或壓抑情緒而憂鬱,均非好事;反之,若調控得越好,則我們越能擁有精神健康的生活。

這個調控的機制主要在我們眼眶上額葉區的皮質運作,可喜的是,它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可以透過不斷地操練來強化功能。當眼眶上前額葉區功能越強,便越能有效地整合邊緣系統與大腦皮質,讓我們不管對於內在動能或是外在他人感受,均充份掌握,進而,我們表現最合宜的行為,與週遭的人事物圓熟相處,發揮個人在世的高貴道德性與倫理價值,而外在因此給予我們正向回應,提升自我的觀感,漸漸地,我們更喜歡自己,更有自信發揮自己!

所以,從「明心見性」出發追求精神健康,以當代腦科學來看,我們可以從兩個步驟努力,第一,我們要好好瞭解大腦的特性,體認邊緣系統、大腦皮質、眼眶上額葉皮質共同展現著我們的精神功能。第二,要好好地操練前額葉。學習抒發情緒,但避免無建設性的爆發;尋求欲望滿足,但以不妨害他人為原則;發揮自己長處,但接受適度的挑戰;用心關懷他人,但也別因此太虧待自己,如此下功夫,我們會越來越喜歡自己,一言一行變越來越能「隨心所欲不踰矩」了!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