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感動出發 紀錄最真的情感

8a051bb3eae0ccf3513e559aef49169d

從感動出發 紀錄最真的情感

專訪《冏男孩》導演楊雅喆
精神健康基金會整理

我們在悲劇裡發出同理的嘆息,在喜劇裡嘲笑人物的笨拙,從古到今,愛看戲是人的天性,戲劇能夠表現人與人最真實的情感,而這也正是我從事電影工作所想要帶給觀眾的。從真實的感動出發,戲劇才會感人。

我以前常拍攝紀錄片,至今偏好寫實風格的作品。拍攝紀錄片是一個「等待」的過程,總在鏡頭旁等著看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即便在拍攝前對受攝的人物、場境已有所了解,但仍總有意想不到的轉折。

譬如有一次與公共電視合作記錄片,拍攝身心障礙者家庭,也許是因為鏡頭在旁的關係,一開始拍攝到的都是家庭和樂的畫面。但到後越來越看見,老公對家人越來越沒耐心,直到後來老婆突然拒拍時,才知道這個家庭老公家暴,且夫妻已離婚,只是為了孩子而維繫家庭。這個情節的轉折讓我感觸很多。

我第一次真切「體會」到,人與人的情感原來可以這麼複雜,也有這麼多的不得已。雖然我們早都知道,人表面上講的話和內心的想法多少都會不一致。

所以,什麼是真實的情感?同一情緒事件,對年輕人來說,會有「哇!!」一聲的驚嘆,感覺自己看見了大事,但對老年人來說,卻可能只是淡淡一句「對呀,就是這樣……」,習以為常。我想,這就是人生的真實吧!

人有好奇的天性,會想要了解自己未能理解的情感,透過影片呈現的震撼,有時不是口述或文字能表現的。我也勉勵年輕有志投入影像工作的朋友,從自己最簡單、最切身的感動出發,去實踐夢想。

許多人嚮往台面上電視、電影的劇情與格局,但那多半是誇大的,我覺得,與其費心去理解誇大的虛擬世界,不如從最靠近自己感動出發,轉化為作品,就算劇情有虛擬的成分,卻也蘊含自己最真切情感與經驗。

真切的情感與經驗很重要,因為,能感動自己的作品,才能感動別人!

楊雅喆眼中的時尚

我覺得,注重心靈的探索與成長,是一種時尚。—楊雅喆

我們已經歷經了整個20世紀,追求與體驗物質享受,但我們也很快地看到了過度追求物質的弊端,譬如人性貪婪了,甚至為了壓低價格,大量生產,壓榨了弱勢的人,但有錢人得到一個接一的名牌產品後,到底開心多久呢?

我們表現的行為,常常不符合內心真正的想法或渴望,心靈的探索,是一種對內心動態的看見:為什麼我高興?為什麼我生氣?我想要什麼?

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追求得起所有物質,像比爾蓋茲,飛機、車船樣樣不缺時,我還想要做什麼事?

想做的事,也許正象徵著內心真正的渴望,也是心靈探索、成長的方向!

 

(圖 / 楊雅喆導演提供)

6 Comments

  1. 人都有弱勢的一面

    介紹一部影片:第四章畫。
    這部片在揭示一個無助的小男孩的困境,是解說電影藝術的絕佳教材。
    從第一張畫到最後一張畫都在暗示死亡,
    整個片子一直在揭露小男孩的困境,一直在暗喻小男主角的死亡。
    不過看過以後的藝術敏銳度雖會增加,心理創傷也會持續很久,趕快到侯文詠醫師的Facebook 解脫一下。

  2. 可惡!!
    怎麼把得獎的祕密都講出來了~~
    "感動自己的作品才能感動別人"
    這樣我的優勢又降低了~~

  3. 介紹好電影

    "當愛來的時候"
    1.擔心女兒未婚懷孕的青少年父母: 建議帶去女兒去看。
    2.想認是自閉症和自閉症家人心聲的有心人士:不要錯過。
    3.想看女性生產過程life的年輕男女:建議去看。
    4.見證大老婆偉大愛情。
    5.見證大老婆、小老婆互訴心聲的感人片段。
    6.少女由孤單無助到看見陽光,看見家人的愛的成長歷程。
    7.一段揭示愛情誕生的感人故事。
    "電影宣傳–做功德"

  4. 介紹好電影

    "父後七日"
    我希望他也得大獎,
    希望辦喪事簡單再簡單。
    人該走得更有尊嚴呀!
    你看人家女兒都不好意思告訴朋友:她家辦喪事。
    11/20 金馬獎頒獎典禮~~

  5. 日本人三天就把後事隆重的辦完,台灣人拖個十天半個月,辦一個喪事,丟一個工作。
    而且"看日子,看時辰"科學嗎? 還不是照樣擺地攤。

  6. 最佳剪輯: 第四張畫
    最佳導演: 張作驥
    最佳音樂: 父後七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