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動的時代中成長

這幾年來,受到全球金融風暴的影響,很多人原本是公司的高級主管,一夕間失去了工作,身心承受著這樣的巨變而掙扎,於是來精神科門診報到。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競爭向上,小時候追求成績好,長大後追求高薪高職位,但人生要追求的只有這樣嗎?

有意義的快樂 造成大腦額葉的活化

或許有人會說,人生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然而,有意義的快樂才是重點:神經心理學家很早就發現:一個人要快樂,必須要有三個條件:其一是有實質上引起快樂的原因,這與我們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有關,屬於生物性的腦部自然反應,可以帶來短暫的正向感受;其二,是大腦皮質下的杏仁核不能活化,杏仁核掌管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它的活化會否決前面多巴胺迴路活化時所帶來的愉悅感覺,例如人在恐懼時,山珍海味吃在嘴裡也食不知味就是這個道理;第三個條件是快樂必須有意義,造成大腦額葉的活化,快樂的感覺才能持久。如果只是一昧追求愉快的感受(pleasure),可能會造成不當地成癮,如喝酒喝到酗酒,抽菸抽成癮君子,這是腦內酬賞機制的作用。有意義的快樂(happiness),指的是當個人面對人、事、物的衝擊,順利解決或順利度過後,獲得一種「成長了」的正向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澀鹹,若我們都能從中獲得人生體驗,便會產生幸福感(well being),而這種幸福感是屬於文化性的,可以和別人分享的。

著名的台灣民間歌手陳達,小時候沒有什麼機會受教育,被人發掘其音樂天份後,也沒有因此致富。然而,他彈著月琴哼著歌時,臉上幸福的笑容,以及歌聲中豐沛的情感,每每打動人心。雖然成名後,各方邀約不斷,他卻選擇回到恆春老家,過著簡單的生活。對他而言,人生的目的在於傳達音樂帶給他的感動,而非隨之而來的名聲與財富。從陳達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人生要追求的應該是對自己有意義的事,以及超越圓融的平安生命歷程。

因應環境變動 做好心理調適
使腦功能更多元 有彈性

傳統上,總以為平安是靜態的,其實平安是一動態的結果。人生就像是一塊山坡地,有各種不同的花草樹木,而這些花草樹木必然有其新生、綻放、凋零,因而形成精彩豐富的風景。以腦科學的觀點來看,當我們面對環境的變動,心理上必須隨而調適。每一次的調適,都會改變神經細胞間的連結,進而改變腦的結構,使腦的功能多元,更具有彈性,因而創造更豐富的生命經驗。

既然人生的變動為不可逆的發展軌跡,面臨改變時,我們必須要先了解所處的環境,評估自己腦力可以承受的範圍,再決定要怎麼做。在做的當下要用心,努力做到最好。事後再做結果的評估,從中得到收穫,並練習忍耐、包容的能力。這裡的包容指的是對自己的包容,要能夠放得開,包容自己能力不及處,進而接受自己。經過這樣的歷程後,我們便能夠超越變動帶來的壓力,因而得到豐富圓融的生命感受,也就是我所謂的「平安」-在變動的時代中成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