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者的坎坷人生

   

片 名:費城
英文片名:Philadelphia
國 別:美國
發行公司:得利影視
出品年份:一九九三
演 員:湯姆漢克斯、丹佐華盛頓
導 演:強納森德米
(圖:https://en.wikipedia.org/wiki/Philadelphia_(film))

同性戀者的坎坷人生

「我就是喜歡男生,有什麼不可以?父母為什麼要把我送來精神科,好像我得了精神病一樣,」就讀高一的建華(化名)稍稍平息憤怒後繼續說道:「小學時我就發現我喜歡的是男生了,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這樣?但是我知道這是改不了的,而且我也不願意改!」同性戀*本身不是一種精神疾病,但是同性戀者很容易因為無法承受外在社會壓力,而導致憂鬱或適應不良。研究顯示,男同性戀者的終身自殺率及自殺行為,都遠高於異性戀者,且整體而言憂鬱程度也較高。

過去醫學界曾嘗試以一些不太人道的方式,幫助同性戀者改變他們的性取向,例如:施行精神科腦葉切除手術,或將剛過世異性戀者的睪丸移植給男同性戀者,甚至切除、毀損女同性戀者的卵巢或陰蒂;另外也有人採用電痙攣治療、化學物質誘發癲癇,或性賀爾蒙注射等方法,但這些「治療方法」皆徒勞無功,只會讓個案感到更痛苦。

非醫學處置包括:躺床、騎單車消耗精力,甚至浸泡於攪動的水流中,或是各式心理治療,如精神分析、行為治療等。不過這些治療方式同樣不能改變個案的性取向。目前,心理治療的目標大多放在增進個案自我悅納、生活品質與人際關係之上;因此我也採用這種方式幫助建華。

家庭或社會對於同性戀,常抱持負向態度,例如:許多人相信同性戀者「有病」,行為令人作嘔。國外研究發現,高達92%的同性戀者,曾受到家人、同儕的言詞傷害或恐嚇,甚至有24%同性戀者曾因為自己的性取向而受到肢體攻擊。他們在這樣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生活,顯然會比一般人辛苦得多。

偏見與侮辱所造成的痛苦,遠大過肢體攻擊,由於它攻擊的目標是對人的心理認同,會帶給受害者一種不安全、自卑、羞恥的感受,甚至讓他們不喜歡某些原本可帶來快樂與自豪的自我特質。

除了來自他人的暴力攻擊外,同性戀者還必須面對孤立、缺乏角色模範、缺乏家人與社會支持、工作場所歧視等問題。例如:在電影《費城》中,飾演同性戀者的男主角湯姆漢克,因身分特殊而被老闆藉故開除,後來經過多年纏訟努力,總算打贏官司。

在長期社會壓力的煎熬下,某些成年的同性戀者會像異性戀者一般,也對同性戀充滿負向態度。這種內化了的同性戀畏懼症( homophobia),讓他們更難採取正向態度面對自己的性取向。例如:電影《美國心‧玫瑰情》中,有一位極端反對同性戀的男性,最後被人發現,竟然本身是一名同性戀者!

愛上同性的人,不是一項罪過,也無關道德良善否。或許,同性戀者缺乏足供仿效的角色模範,以致於無法在「異性戀主義」的社會裡,找到自己的定位。若人們能減少鄙視與訕笑,公平對待他們,並給予最大支持與包容,相信他們就能走出自己的路,享受自在人生。

 1337068925-298268381

   同性戀者常需面對職場歧視與缺乏社會支持的問題,「費城」中由湯姆漢克扮演的律師即為一例。

 

電影處方籤

同性戀者觀賞《費城》一片,可看到早年同志們爭取自身權益的毅力與堅持。對於自己曾受到的歧視、嘲諷,將會有療傷止痛的功能。作家許佑生與藝人張國榮,都是已出櫃的同性戀者,他們的傑出表現有目共睹,備受肯定。同性戀朋友們若能自我悅納、自我肯定,必定也可以活出豪氣來!

 

◎心理癒療DIY

    同性戀:年齡超過十八歲,重覆與同性別的人有達到性高潮的接觸。

 

本文摘自《心理癒療DIY-韓心理師的電影處方箋》

韓德彥心理師著/行雲文化出版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