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關心與耐心 陪伴過動小孩

 

您家裡有這樣的小孩嗎?

總是坐不住,就算坐下來,一陣子後就會在椅子上扭來扭去;或老是都張西望,大人講話沒在聽;另外,學習效率差、人際關係不好、情緒起伏大、時常衝動而為……

在臨床上,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標認我們俗稱為「過動兒」的小孩,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發生的原因不明,一般推斷與主掌我們思考、決策、注意力的腦前額葉發展異常有關。值得提醒的是,是否罹患此症,須由專業的醫師診斷,我們切莫輕易將好動、不專心、脾氣較差的孩子貼上「過動症」的標籤,造成孩子的內心的陰影。

數十年來,醫界一直認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如果置之不理、不加以治療,將會導致孩子終生學習與人際關係面臨困難。然而一項新進研究指出,此症對孩子的影響並非如原來假說所認為的持久。該研究由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與紐約州精神病研究所(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的浦丹思‧費雪(Prudence Fisher)和傑布萊克‧特納(J. Blake Turner)所領導的研究團隊進行,回顧了四個使用標準診斷量表來篩檢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研究,在回顧將近1,500位小孩的研究資料後,發現大多數最初符合診斷標準的小孩,兩年後便不再符合診斷標準。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三種亞型:過度活動型(hyperactive)、不注意型(inattentive)與兩者混合型。屬於過度活動與不注意兩種亞型者,有超過半數小孩,在兩年追蹤訪談中,被發現他們已經沒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雖然混合亞型的小孩的診斷較為持續,但亦有18~35%的小孩在追蹤時也不再被診斷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就如同病情較輕的小孩一般,較為嚴重、有許多症狀、明顯障礙的小孩也可能會病情改善,不再符合原來的診斷。病情的減輕並無法歸因為成功治療的結果。

對特納(Turner)而言,此研究顯示當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標準需要更高、更強的殊異度(specificity)。特納建議,以一個小心、謹慎的方式來對幼童進行過動症的診斷與藥物治療,儘管這些孩童的行為會惹惱成人,但這些惱人的行為很有可能是短暫且一時性的。

一直以來,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目的之一,是幫助孩子健全心智發展,避免因過動症所伴隨的低成就感、學業表現不佳、人際關係不好等長期挫折,種下日後行為偏差、反社會傾向、或是罹患焦慮、憂鬱症的隱憂,由此我們亦不難明白,旁人(由其父母)無條件的關心、耐心,是伴隨孩子走出過動之苦的最佳良方。如果家有過動兒,除了與醫師討論治療方式之外,細心關照,引導孩子學習,過動的情況──不管是一時的或是持久的──對孩子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相信都能降到最低。

「上天關一扇門,必另開一扇窗」,精神健康基金會也強調,只要我們能依照自身的腦力特性,適才適所,不免強追逐腦力不及的目標,生命一樣能幸福快樂。許多有過動傾向的孩子,往往另有獨特天份,如創造力強、直覺敏銳、思考不落俗套等,鼓勵這些天份的發展,增加孩子的成就感,彌補因「症狀」帶來的挫折,相信孩子將來亦能擁有健全的心智,與充滿希望的人生。


參考資料:

〈Hyper One Day, Calm the Next: Changes in ADHD〉
作者:Katherine Sharpe
出處:SCIENTIFIC AMERICAN MIND,March/April 1 2011,p10

〈淺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作者:林健禾 (奇美醫院精神科醫師)
出處:優活健康網  (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5885)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及就醫問與答〉
作者:高淑芬 (臺大醫院精神科主任)
出處: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網站 (http://www.ntuh.gov.tw/PSY/Healthy/Attention/default.aspx)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出處: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2 Comments

  1. 不騙你,真實個案:
    ADHD女生,國中時當模範生。

發佈回覆給「黃寶瑩」的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