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園地】負面童年經驗或童年創傷,如何超越困境、創造順境?

負面童年經驗或童年創傷,如何超越困境、創造順境

文/盧惠琴 台北精健家族團副團長、新北精神健康學苑副執行長

近年來,兒少保護相關案件通報數持續居高不下,今年更是創下十年來新高。這份數據凸顯了社會安全網上出現了一個龐大的漏洞。我們總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那麼,強化社會安全網來保護兒少、使其得以在身心安全且穩定的環境中成長,便成了當務之急。

在現今社會少子化的趨勢下,兒童是越發珍貴的社會資產,「兒虐」議題不僅只針對個人身心健康,更涉及社會公共衛生及社區安全照護等相關領域。而創造出「零兒虐」的社會,需要大家共同關注、重視並守護珍貴的兒童,避免悲劇一再上演。

而在眾多的兒虐相關案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於可由外在痕跡看出端倪的體罰,非物理方式的處罰雖較少被關注,但仍是造成兒少心理創傷的原因之一。排擠、隔離,這種心理上的折磨,比起皮肉傷更難以痊癒。楊聰財醫師強調,心理層面的負面對待也屬於「霸凌」的一種,建議家長多注意孩子回家後是否出現異常沉默等行徑,並主動關心在校近況。此外,在衛生福利部所頒布的「兒少虐待及疏忽–醫事人員工作手冊」中,也強調「對兒童疏於照顧」亦被視為兒童虐待,且這種虐待往往是最容易被人們所忽略的。

此外,在受虐兒少的案例中經常會提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而提早認識PTSD、了解前期輕微表徵,並適時給予心理支持及陪伴以減緩兒童心理壓力,避免造成更嚴重的「心理創傷」,便成了我們「超前佈署」的重要環節。根據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18)中所述: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指的是一個人經歷了極度嚴重的創傷壓力事件,

感受到害怕、無助感或恐怖,而且已經達到病態的程度。

此類壓力通常與自身瀕臨死亡或感受他人死亡有關,抑或是遭受嚴重的身心暴力,也有可能是必須重複暴露在極端創傷事件中。

常見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包含下列幾種症狀——創傷經驗再體驗、過度警覺、逃避及麻木、出現與事件相關之負向認知及情緒等等。其中創傷經驗再體驗指的是創傷事件過去之後,又在日常生活或夢境中再次出現同樣的情緒感受。

這種感受被稱為侵入性的(intrusive),
好像越不願意回憶起的事情,越是反覆地被想起。

——衛生福利部心理衛生專輯(18)

因創傷而導致的杯弓蛇影,會使人在生活中持續過度警覺,會造成無法專心、焦慮、失眠、易怒等影響;有些人則是會選擇逃避接受與事件相關的刺激,包含人、事、時、地、物等等。而負向認知及情緒則會表現在扭曲事件前因後果,導致將責任歸咎於自身或他人,因而陷入負面情緒中,甚至疏離人群。

雖說「適當的壓力」可促使腦內不同區域的活躍與合作,進而提升大腦功能,但當童年的不良經驗過度影響自身而使得大腦無法應對時,就會產生上述的「心理創傷」。許多研究指出,不適當的壓力所造成的創傷與前額葉皮質、杏仁核以及海馬迴衰退有關,而大腦裡的這些部份便是兒童腦部發展的關鍵。隨著精神科學的發展,我們能瞭解到這些創傷會直接影響兒童的身心發育,成為兒童對於社會認知與發展的阻礙。

綜上所述,無論是成人或兒少,都有可能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纏身,因此,在面對困境時的解決之道,就成了人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困境來襲時,除了咬緊牙關、盡力應對之外,最好能找些信任的人「三五成群」,彼此多聊聊,試著換一個角度去理解或面對。「受過傷痛的人,懂得復原的喜悅」,人生種種境遇,都是既真實又珍貴的經驗與體悟,無論是順境或逆境、快樂或憂愁,生命故事中的跌宕起伏會轉化為智慧的累積與展現。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