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5腦科學與精神健康講座Ⅲ】文化脈絡與個人差別對大腦老化的影響

[演講精采回顧]
[2015腦科學與精神健康系列講座:從腦與心智科學揭開老化的奧祕]
第三場:文化脈絡與個人差別對大腦老化的影響

由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舉辦的「2015腦科學與精神健康系列講座-從腦與心智科學揭開老化的奧祕」於10月3日圓滿落幕。在最後一個場次中,很榮幸邀請到任教於台大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並投入老化的文化與個別差異研究領域的吳恩賜老師,與我們分享這個領域的研究進展。

_DSC3031 (Copy)面對老化 大腦自有應對
隨著時代進步、醫療藥物的發展,人類的平均壽命從一百多年前的四、五十歲增加到了七、八十歲,「老化」所帶來的問題和議題因而漸漸浮現,迫使每個人不得不正視和思考因應之道。總結目前科學家們的觀察,在沒有疾病侵擾的狀況下,許多認知行為表現會自然隨著年紀增長而退步,例如年長者的反應速度會趨緩、記憶力會衰退等等,而這些變化均是受到大腦在生理、結構與功能方面的老化所影響,例如與學習記憶功能有關的「海馬迴」明顯萎縮,以及與回饋機制有關的「多巴胺分泌系統」顯著衰退等等。

研究也發現,大腦視覺區原本有些功能特化——對特定的視覺類型有特別反應(例如「梭狀迴」對於臉孔辨識敏感、「海馬旁迴」對景物辨識敏感)的神經模組,其「專一性」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也就是說,在年長者身上,這些神經模組對不同類型的視覺刺激反應差異並不像年輕人那般明顯。甚至,吳老師的研究也發現,即使是面對同一類型的不同刺激(例如不同人的臉孔樣貌),年長者的區辨能力和大腦的特異反應都顯著弱於年輕人。此外,年長者的大腦活化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除了與任務典型相關的腦區活化以外,其他區域也會額外發動活化來支援年長者的表現。

東西方老化反應大不同
在老化的研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面向是,並不是每個人的大腦結構和功能受到老化的影響都是相同的,個人長期所處的環境脈絡、生活習慣等文化因素其實佔據了相當大的地位。許多研究均發現,東西方文化群體確實在認知風格(cognitive attention styles)方面存在明顯差異。著重個人主義、獨立性強的西方人傾向以分析性、局部性的思維方式處理訊息,而著重集體主義、相依性強的東方人則傾向從整體性、脈絡化的角度來處理訊息。在活動現場,參加的民眾一起進行了幾個有趣的測驗,生動地說明了這樣的自然偏好真實存在我們的文化當中。但吳老師提醒,這些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認知風格或價值觀的不同並沒優劣好壞之分,而是一種反應傾向和習慣的特色而已。
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會隨著年紀而變得更明顯,透過史華茲價值量表(Schwartz value scale)可以看到,在普世主義、仁慈、傳統、順從等集體主義更強調的價值觀類型中,年輕東方人的得分比年輕西方人的得分更高,而年長東方人的得分又比年輕的東方人更高。此外,從大腦的活化反應也可以觀察到老化的文化差異。例如,在吳老師的研究中就發現到,年長東方人在自然觀看視覺刺激時,其對物件主體(object)敏感的腦區(側枕葉複合體(lateral occipital complex)活化較年齡相當的西方人和年輕東方人更弱,顯示大腦對知覺處理的反應同時受到老化和文化的影響。

成功老化就從生活方式做起
從這些研究中,可以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老化的大腦存在明顯的個別差異,其中除了我們無法改變的先天遺傳因素以外,後天的生活習慣、文化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力比我們過去認為的還要更不容忽視。這也表示,為了達到成功老化(successful aging)—維持正常的心智與身體功能、持續社會互動與提供生產力、避免罹患疾病或失能,我們其實擁有很多可以積極努力空間。這也是吳老師最想傳遞給參與講座朋友們的訊息。

後記:精神健康基金會感謝每一位參與和協助「2015腦科學與精神健康系列講座」的朋友,你們的支持是我們持續邁進的最大動力。我們明年見囉!

_DSC3042 (Copy)

001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