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生活】教我人生的病人

教我人生的病人

文/胡海國 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

 多年行醫的生活裡,我重覆看到病人從精神困境中辛苦地度過,並在互相信任的對話裡聽到病人回首過去辛苦度過精神困境的點點滴滴,有太多機會看到病人重複敍說著精彩的「尋找新生命、發現新生命」的人生故事,這令我內心震撼。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思覺失調症」(過去稱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故事:一位由父母陪同求診的高中生,她在患病過程中不時出現國小、國中在學校被同學霸凌的經驗,出現同學批評丶辱罵她的聽幻覺困擾,導致心情經常處於害怕、不安又憂鬱低落,不敢、也不想去學校上課,天天待在家裡躺床不起、白天睡到中午才醒來、晚上失眠、三餐不規律、連洗澡也不想洗。媽媽關心她強烈要求她調整作息,反而造成母女間嚴重的衝突。家中唯一的哥哥也無法體諒她的困難,家人之間常發生衝突、互相不理不睬,她感受不到家裡的溫暖,也失去朋友的鼓勵和支持,病情起伏不定,內心有著嚴重的孤寂感。
就診初期,她不太願意和醫師對談,只含糊說她不想去學校、她過得很不愉快且非常的孤單、無助。經過一段時間建立「病人和醫生的治療關係」後,她規律服用醫生開立的處方藥物,原本脫離現實的思考、知覺症狀逐步減輕,開始可以自己來門診(原先均要母親陪著一起)。就診對話能夠逐步表達更多,例如:受不了卻也無法避開源自媽媽強烈的愛的壓力、附近人多的地方仍會感到害怕、總是對別人的眼光感到不舒服、平時睡眠不安穩,睡夢中不時會出現過去在學校被霸凌經驗的場景...等。每天生活不規律一直是她的生活難題,三年來因精神不易集中、無法規律參加補習班跟上課業進度,導致無法進入理想的大學,在爸爸的鼓勵下到爸爸的店面打工,接受爸爸的鼓勵和安慰,減少和媽媽、哥哥相處產生摩擦的機會,焦慮、憂鬱的心情減低了,偶爾也和朋友相約去逛街,人生開始有愉快的感覺。
病人「瞭解自己」受思覺失調症影響導致生活困難重重,然而在治療的過程中,她慢慢轉為具有堅忍韌性的病人,她接納自己的腦有脆弱性,除了自己努力生活也需要藥物治療;她接受自己不能在學習上專注且有效率的事實與經驗,決定先學習生活技能而不急於升學,不堅持要求自己進入期待的大學生活;她也轉了一個角度來看父親、母親和哥哥在家裡的生活型態,和家人重新建立一起生活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她安排到健身中心和公園散步運動的時段;她接納、面對過去被霸凌的傷痛,和過去互動良好的同學再度相聚,找回過去的友情;從言談、衣著展露對自己的信心和對生活環境的良好互動;從改善的規律生活,展現她的生活效率。她的生活轉化,不只是病情穩定,不只是病情復元,那是病人在人生旅程上,跨越人生的困境,開創新的人生格局,顯然她正「用心善用」她頭腦的「可塑性」,重新建構一套有利她精神健壯、充沛其腦力的「神經連結通路」,成功開啟她的多元思考與情緒掌控效能,我體會到那是一種令人感動、敬佩的人生演進的好榜樣呢!
思覺失調症是我在精神醫學學術生涯中的研究重點之一,期盼對這些嚴重生病的病人,在病理上能多一些了解,在醫療上能多一點助益。思覺失調症在病情嚴重時會失去和現實的連結,和家人與周邊的人也會有衝突,往往會深陷在人生的泥淖,失去生命動力,生活失序,失去信心和成就感。總之,身為精神科醫師在醫療的過程中,我體會什麼是真正的「醫生的角色」。病人把他(她)「自我」的精神生活內容逐步又完整地呈現給我,不管是好的或是困擾的點點滴滴,這讓我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完整的信任」,是可能的一件事情,而且這是完成更高層次(例如有效精神醫療)的一個必備條件呢!我想病人在治療過程中一直重複敍說著一個精彩的人生故事,他(她)一直在「尋找新生命、發現新生命」,而這正是「病人和醫生」的共同生命故事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