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與生活】持續學習,增長智慧_胡海國教授

【腦與生活】持續學習,增長智慧

文/胡海國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臺大醫學院精神科名譽教授

 現代研究指出大腦是行為的主使者,我們的意念決定了行為,然而大部分的人,並不清楚自己的大腦到底如何運作與發展?我們是怎麼學習的?意念又如何形成,其實,意念就是神經元(註一)集體活動所產生的結果。

頭腦的發展,從母親受孕的胚胎開始,在短短3個月內,經過急遽地細胞分裂,複製出逾千億個神經元。在出生後,這些神經元將來會由於受到外界的刺激,努力地與其他神經元建立聯繫,形成突觸(註二),而某些沒有建立起聯繫的神經元,則會漸漸被淘汰。曾有研究發現,在多刺激環境下成長的小孩,其神經元連結的網路數,會比一般的小孩還多出25%。所以,我們可以將智慧定義為神經元連接的密度。

雖然神經元連結的基本結構,大約是在嬰兒出生之前便已建立,但與大腦皮質層的連結卻需要一段時間。研究顯示,十二歲時大腦的頂葉才發育完成,顳葉則要到十六歲,而具備假設、洞察未來、歸納分析、邏輯推理的前額葉,則要到二十至二十五歲才發育完全(如圖一)。這一段時間,剛好是學生接受教育的黃金時期,大腦會因為外界環境的需求而改變內在神經的機制,也就是說,孩子在接受教育和成長的過程中,亟需父母、師長的引導與陪伴。而大腦也並非在青春期之後定型了就不能改變,它終其一生不斷進行調適與類化(assimilation and accommodation)的工作,是永遠在學習與改變的腦。

人類大腦的長期記憶有將相似東西歸類的本能,若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由於專心、瞭解,把習得的東西儲存至大腦中的長期記憶區,在這個反覆動作的過程中,神經元就會創造出一條「迴路」,所謂「迴路」的建立,就是讓神經相互連結,且神經元長出髓鞘(註三),使神經傳導速度加快,就像在頭腦中建立一條「捷運」一樣。或許有人會問:「是不是大腦的訊息傳輸速度愈快,就表示這個人愈聰明?」答案是肯定的,這也顯示「聰明」,除了天生腦結構良好之外,其實是必須透過不斷學習而來,由此看來,聰明與否,有部分操之在己。

「活到老,學到老」的秘密

腦科學研究發現,胚胎期的腦發展迅速,在出生時,人腦已發展齊全,腦的各個部位均已發展就緒。出生後的腦發展,則開始與環境產生明顯互動,零至三歲時,嬰幼兒的腦變化迅速,是腦部發育的關鍵時期。神經元突觸不斷地生成和修剪,連結快速增生、複雜化,這就是腦神經的可塑性,這種腦的結構變化、因環境刺激所衍發的可塑性是終生都會有的現象。換句話說,腦的迴路結構改變是大腦的天性,也就是說大腦面對環境的變化、挑戰,適應性其實非常強,一直到老年都還在發展。

近年的腦科學研究,除著重智力,如記憶、閱讀、注意力等議題外,也對情緒、社會行為與精神醫學等領域,均有相當深入的探討。例如,大腦額葉和顳葉異常活動與思覺失調症之關聯、額葉和杏仁核與憂鬱症的相關性等,現均成為精神醫學著重的研究主題。越來越多研究者主張,心理治療不應只根據心理學說的論點,教育也不應該是依據眾人的意見,而應根據腦、情緒、與認知相關的神經科學研究,以證據為基礎,再提出具體有效的觀點和方案。

操練頭腦的訣竅,應該就是認真用心生活,經歷人生酸甜苦辣澀鹹之種種歷練,多找機會與他人互動,多參加活動,多看看書,對人生多反省,時而關懷他人,天天都有充實的生活經驗。俗語說「活到老,學到老」,如今以腦科學的觀點來看是很有道理的,這也是符合神經生理機制的學習方法。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已讓我們清楚瞭解大腦會因為外界環境的挑戰與變化而改變內在神經的機制,不斷地「吸收經驗」與「環境調適」。也就是說,不論天性如何,只要引發學習動機,面對變化,經驗人生變動場景,求取調適心境的生活態度與作為,每個人都可擁有充實豐富的現在,能快樂無懼地迎向未來,因而對人生永恆地充滿希望。

出自心腦操練–人生新主張P.30~33、P.37~39
註1 神經元-大腦細胞的單位
註2 突觸-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連結的觸點,稱為突觸
註3 髓鞘- 髓鞘是包覆神經元軸突,類似電線的絕緣體,加速訊息的傳輸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