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操練】社區精神健康學習

社區精神健康學習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 會務委員 張中堅)

 

社區是人們生活的重心,在辛勞的工作、學習之後,家庭及社區提供我們生活、休閒的場域。由於,現代人生活、事務緊湊,神經較為緊繃。因此,如何平衡身心,就成為現代人最需要學習的課題。

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在胡海國教授長期帶領專業團隊及熱心志工協力參與,已經在全臺灣17個縣市成立精神健康學苑,並且結合公益協會及社團,深入鄰里社區、機關、團體,不斷地以園遊會、腦科學展覽、講座宣導腦科學與生活、學習、身心靈的關係。

 

社區精神健康的學習可以區分為靜態學習及動態實踐。誠如前面提到的腦科學展及講座,屬於靜態學習,讓有興趣的居民可以來指定的地點參觀、聽講。動態學習則是精神健康基金會長期以來,不斷地倡導三五成群,以踏踏青、聊聊天,相互關懷的方式,避免孤島現象發生。

 

社區推展精神健康知能,首先,必須了解社區居民的特質,穿他們的鞋子走路、說他們的語言、一起經歷部分生活、融入生活型態,才能了解社區居民精神生活的困境;再來,鼓勵社區居民加入精健家族,學習精健道,每一個社區至少訓練一位精健領航員,共同規劃社區如何學習精神健康知能,從務實的角度來選擇目前可以從哪一些地方,開始進行靜態或動態活動。

 

當然,三五成群,互相關懷,則是動態學習的主軸。人與人之間,見面三分情,深入社區的領航員運用各種方式參與社區活動,或辦理精神健康宣導活動,讓社區居民,逐漸了解保養頭腦對精神健康的重要性;然後,願意加入精神家族,成為精健志工。

 

精神健康活動安排,是以社區居民為核心,因應當地特色、條件規劃設計。因此,活動幹部、志工,初期由基金會及縣市精神健康學苑協助,後續應逐漸由在地居民來擔任。

活動的成功並非一蹴可及,運用設計思考的方法,由社區相關人士,按照關鍵問題、構想、模型、測試的程序,共同設計社區精神健康學習及活動,由淺入深、由小而大,不拘泥形式及場面,重點在於深耕、導引社區,結合社區協會、里長辦公室,借力使力不費力,然後不斷更新成為本社區最佳營運模式。

 

社區精神健康的學習必須包含主動性、即時性、永續性,主動參與社區活動,活動的辦理能即時有效影響居民感受,推展最少成本最高效果的活動,使得活動易於永續經營。把居民的潛在需要,變成外在的需求,社區居民願意主動參與協助社區精神健康學習活動,意願學習成為社區精神健康領航員。再來,整合社區資源,成立社區精神健康領航團,成立社區精神健康學苑,建立可長可久的社區精神健康學習據點,推廣精神健康活動,讓社區居民都能精神健壯,身心靈平衡,擁有幸福和諧的生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