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操練】家有學齡/前孩童,父母應對的策略_文/魏兆玟老師

家有學齡/前孩童,父母應對的策略

你最近磁場好嗎?家長不妨自我檢視一下生氣的原因。

有好情緒,溝通才有「笑」。

 

撰文/魏兆玟

情商高低來自父母「言與行」,更進一步說「行」重於「言」。有三個場景會讓年輕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 動不動就哭鬧、吃飯東摸西摸。
  • 練樂器不情不願,東張西望。
  • 寫作業不專心,教了好幾遍都學不會。

之前遇過一位年輕媽媽,在孩子上小學之前信誓旦旦,表示一定「三心二意」教導孩子:細心、耐心、愛心,以及一心一意、全心全意。從一年級開始陪寫作業,沒想到第一次月考後,憋不住了。當孩子寫作業又不專心,講了幾遍還答不上,她忍不住發火,把筆往地上一丟,當下孩子瞪著她哭:「妳是誰?我媽媽以前很溫柔,妳一定是妖怪!」她頓感「天搖地晃」,血氣上湧、心跳加快、喉嚨異物感、視力模糊不清,分不清是淚水還是頭痛引起,因而憂心地來到診間求助。

 

管教不等於發飆,指正不等於羞辱

我常在演講中與聽眾分享多年來的心得,不論起因於少子化、工作繁雜、西方文化入侵、資訊爆炸、不要輸在起跑點等環境、心理因素,現代父母親與孩子心靈相處的時間銳減,卻習慣把寶貴時間拿來教訓孩子。而不知道如何拿捏管教分寸和方向,所以只好用「教科書寶典」──以別人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年輕父母親看不見的「火山悶燒點」

無論孩子放學後到安親班還是回家,「考試分數」常決定家長內心火山噴發偏向「寧靜式」還是「爆裂式」,不僅損害身體健康,還是親子關係緊張的元兇。
「我們知道不要發火,要心平氣和地教孩子,但『臣妾實在做不到啊!』」忍耐→壓抑→忍不住→火山爆發,就這樣陷入「媽媽發火→孩子學不好→媽媽更生氣→孩子更學不好」的惡性循環。

給家長的情緒管理文章多是提及「覺察和轉移」,但情緒積壓久了就像高壓鍋,「悶燒鍋效應」一旦爆發,破壞力更大。所以道理我們都懂,仍管不好自己的情緒。

 

發脾氣的根源不是孩子,而是內心深處的三種「感受」

情緒是一種看不見的電流,會互相傳染,類似「磁場」的概念。不妨自問:「我最近磁場好嗎?」

哈佛大學華裔心理學家張璐教授曾表示:「心理學上專業的情緒管理中,憤怒是『次級情緒』,也就是這種情緒是經由其他『初級情緒』所引起。」她以「冰山理論」為基礎,長期觀察華人家庭親子互動,認為家長生氣的原因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自己心裡底層的三種感受:羞恥感、恐懼感、愧疚感。

① 羞愧感

「為什麼考這麼差?為什麼別的孩子能做到,而你不行?」

「別人都很專心寫功課,你怎麼屁股動來動去坐不住?」

當孩子任性、不聽話或成績差時,家長的羞恥感容易引發一連串的想法:孩子如何代表了我如何,孩子的成功與失敗,意味著我的成功和失敗!孩子成績不好,代表我是不盡責的家長,我「感覺」沒有面子、很丟人。

羞恥感會讓父母親很難保持冷靜和客觀,不經意流露出的情緒和高頻率的聲調,孩子因此接收到「我很笨所以讓爸爸、媽媽生氣」的訊息。

② 恐懼感

「要遲到了,還東摸西摸?」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做不出來,將來考得上好高中嗎?」

在速食文化之下,多數家長都「習慣」速時、快活、趕時間,「趕」的背後靈是「焦慮」,深怕孩子不如人、自己不如別的父母。潛意識裡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擔心、著急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發脾氣。

③ 愧疚感

「整天都要買這買那,你要花多少錢才夠?」

「不是已經說了至少考到九十分以上,才可以買玩具?」

當孩子提出家長無法滿足的要求,家長潛意識自然感到愧疚、難受,而愧疚感帶來負面情緒,無形之中否定了孩子的需求,認為孩子提出不對的要求,甚至視作無理取鬧,自然對孩子指責一番。但靜心想一想,之前孩子表現良好時,是否習慣用「有形物質」來獎勵孩子?

 

「憤怒容易,但向對的人,在對的時間以適當的程度、為了正確的目的、使用有效的方法來表達憤怒,這是很不容易的。」──亞里斯多德

下次怒不可遏時,請自我覺察一下,有沒有察覺到沒面子、焦慮、悲傷?只有「正視」和「覺察」不適當的情緒可能源於自身而非孩子,才能從潛意識提高到意識層面,做好情緒管理的能力。慢慢地會發現,我們能心平靜氣地跟孩子溝通。愛之深、責之切!千萬別忘了,孩子是可以「被要求」的,但請把握「一致性、溫柔性」二原則。

父母是孩子最主要的情商老師

好情緒,溝通才有「笑」。人際互動,本質上是「情商EQ」的顯現。但實際上很多人在理解情商時,容易直接跳到最後一步認為 EQ就是「人際關係管理能力」,以此判斷一個人的EQ高低,以為情商高是指「會說話、人際關係好」,其實這只看見冰山最表層的一面。人際關係確實能體現一個人互動當下的情商高低,卻忽略了情商的前幾步驟,若沒有習慣對自我情緒「察覺並疏通」,只是「表面上」搞好關係,最終會演變成討好別人的「濫好人、便利貼、工具人」。

根據情商EQ之父哈佛大學丹尼爾‧高曼教授的研究發現,正確的情商應該從「自我覺察力」開始培養。若你能讀懂並真正了解自己,就更容易讀懂別人,因為我們隨時都在經歷「共通的人性」。隨著情商提高,自然更能讀懂孩子,體察孩子的情緒和感覺,從而幫助孩子提高情商。丹尼爾‧高曼教授最終心得:「孩子情商EQ,只能跟父母學,別無他法。」

孩子學會怎麼管理自己的情緒,學會自律、溝通,並且體諒他人,將來長大進入社會,尤其是未來人工智慧時代,真正影響他的成就、生活品質,絕不僅僅是今天的成績、分數,而是他與人良好的互動、強韌的內心和能感恩他人的綜合能力。

 

魏兆玟
關注兩性關係的生理學家,常以「生物演化」、「大腦性別」、「生理差異」及「科學中的愛情」為基礎,分享其個人獨特性別差異及愛情觀點。現任漢聲電臺「生活練習題」主持人、華人情感教育協會理事、臺灣華人身心倍思特協會常務監事、臺灣性教育學會性教育師、BabyHome專欄作家。學歷: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碩士。

本文章同時刊登於2019張老師月刊八月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